街边口角,何以升级为暴力伤害?

暴力又是暴力,

有些人为什么总也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

这来的下车跟他吵了几句,

跟一场成人间的街边争吵,

为什么受害者变成了婴儿车中的孩子。

我看了后,

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

心里像压着石头可怜的孩子,

三天来千万人的祈祷,

没能换回孩子的生命。

他的母亲,

那么在我跟他交流的过程当中,

他只说了唯一的一句话,

就是你有孩子吗?

然后他摇了摇头,

就再也没有多说一句话。

新闻一加一,

今日关注如何消除暴力之气,

观众朋友晚上好,

欢迎走进正在直播的新闻,

一加一孩子是家里捧在掌心当中的宝贝,

而孩子也是妈妈的命,

是妈妈命根儿。

但是就在三天前,

一个两岁的还在婴儿车里的孩子,

却因为自己的妈妈和一个陌生男子意外的争吵而失去了幼小的声音。

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呢?

我们走进今天的节目,

女童的妈妈紧贴着墙,

坐在地上,

双腿屈起两臂抱膝头低下,

搭在胳膊上,

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地面,

一脸凉ICU门外,

还有很多其他患者的家属人来人往,

但都不能引起女童。

妈妈的注意,

她全部的心思都在里面的宝贝身上,

身上所有的力气好像都已经被抽干起身时,

身边的人还扶了她一把,

这是一个已经绝望了。

三天的母亲在记者下笔的那一刻,

她两岁的孩子正在北京天坛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抢救孩子几度停止呼吸,

挣扎,

在生与死的边缘苦盼。

作为一个母亲,

这是他唯一的选择。

几天来,

媒体记者们也和这位母亲一起等着出出进进的大夫能带来好消息。

刚才在重症监护室的门口,

我们见到了女孩的亲属,

也见到了他的母亲。

那么在我跟他交流的过程当中,

他只说了唯一的一句话,

就是你有孩子嘛,

然后他摇了摇头,

就再也没有多说一句话。

从二十三号到今天,

网络上无数来自天南海北的人自发的为重症监护室中的孩子祈祷在某微博平台上为被摔女童祈祷的专题页面。

短短三天留言数接近十一万。

然而,

千万人的祈祷没能换回孩子的生命。

今天,

北京天坛医院正式宣布被摔女童死亡。

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三天前的这起事件,

仍会觉得这根本就是一场不应发生的悲剧。

目击者说,

当时两名驾车男子和推着童车的女子发生了口角。

两男子先是下车殴打那名女子,

随后一名男子一把抓起,

正在童车内熟睡的两岁女童重重的摔在了地上。

案发十八个小时后,

民警将隐匿在房山区某温泉会馆内的嫌疑人韩某抓获,

谭某就是将女童摔在地上的那个人。

一天后,

另一个嫌疑人李某投案自首。

这个孩子才两岁,

两岁可能才刚刚学会说话,

也许才刚刚学会走路。

而这个时候他也跟这个世界没有任何联系。

而当记者采访这位母亲的时候,

母亲有一句反问,

就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你有孩子吗?

应该说这句反问里有一个母亲深深的疼痛,

这个时候没有人能够体会他的悲伤。

而在这个悲伤的背后,

还有对于这个犯罪嫌疑人最有重量的质问,

你有孩子吗?

如果你有你会这么做,

当然我们也看到这里面有深深的无奈和无助,

他一定非常的后悔。

如果早知道会有这样的一个代价,

当时的他一定不会和那个男子说一句话,

可是这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今天在制作这期节目的时候,

我们特别的没有去致电这个孩子任何的家属,

我们也特别希望媒体同行,

不要去打扰他们。

希望这位母亲能够默默的疗伤,

但是伤痛什么时候才能够治愈呢?

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后,

我们看到这几天牵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我们特别找到了人民网。

新华网这几天的一个热点舆群的排行。

我们看到人民网在今天热点舆情的排行当中,

一共有一百六十三万的网友参与了讨论。

同时有五十五万条网友的评论,

这些密密麻麻的评论和参与的人数可以充分的告诉我们,

在这种高度关注的背后,

其实是韩某的这样一个暴力行为,

已经突破了人们心里的底线。

更重要的是人们真的想不出来。

我们很早之前就知道人和动物的分别是我们能够控制情绪。

我们能够约束自己的道德和行为,

为什么一个成年男子却不能呢?

那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呃,

来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梅瑾教授来帮我们分析原因,

邀请李教授。

李教授你好,

你好,

其实我们回顾整个案件的过程,

发现它非常的简单,

就是因为一次小小的争吵而争吵的起因,

竟然是一个是不是挡道的问题,

您怎么定义这个由一个这么微小的口诀而发生的命案呢?

嗯,

我认为这个案件呢应该说是一个极端个别的案件,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在这种背景下是不会去伤害这个孩子的。

所以这个案件呢我们可以看出作案人呢,

他实际上他自身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嗯,

因为我们在这个作案的细节上面看到他已经打了这个女士,

她之后又在最短的时间当中,

把孩子举过头顶,

摔在了地上。

她为什么会把自己的这样的一双手去奔向孩子呢?

我们实在不理解嗯,

从他的这个表现来看呢?

我认为他刚才讲到他心理上的问题在哪儿?

也就是说他的情感和我们绝大多数人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们知道作为这个呃人他都有一些普通的,

就是说我们叫普世的,

就是大家共同的情感。

那这种情感呢,

包括对孩子哈或者说对亲人。

那我认为这个人他之所以这样做呢,

可以看出他在情感方面有严重的缺陷。

嗯,

所以现在我们也是希望哈更多的媒体的关注,

能够看一看形成这个案件的原因和这个男子形成如此心理的原因。

因为此时此刻,

可能所有人在看到这个案件的时候,

都是内心非常愤怒的。

这种愤怒不仅仅是来源于一个成人,

对一个孩子的凶残,

更是这样一个成年的男子做出了这种泯灭了人性,

违背了伦理的这样的一个行为,

让人实在不解。

我们看看短片是不是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一些线索。

韩某,

男,

北京丰台区人曾因盗窃罪被判刑。

李某,

男,

北京海淀区人曾因抢劫罪被判刑,

目前将孩子摔在地上的韩某因涉嫌故意杀人,

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昨天晚间有媒体的记者曾前往韩某居住过的丰台区的住所,

采访了他的老邻居,

他父亲是原来航在某厂的一个木工。

据据他们这个邻居介绍,

韩某住在这儿的时候,

大约是十几岁吧。

四后一个贾大爷,

记得这个韩某呢是小孩,

从小呢就比较聪明,

也比较懂事。

见着这个他他们这些大爷啊都都会叫。

但是呢他也觉得孩子比较淘气,

从小另外一个韩大爷进的就是这个韩某小时候经常跟孩子一块外边出去玩儿,

十八九岁那会儿吧,

然后也经常的不着家。

对于一九九六年韩某的入狱,

还有很多邻居有印象。

然而这一次他们都感到意外感到震惊的。

还有在案发现场看到,

韩某的目击者在事发地点靠南侧有一个面馆。

然后这个面馆老板周先生,

他当时在门口,

他说之前应该是韩某副驾驶下来动手了。

然后之后这个呃司机就是李某也下车了。

他看那个呃,

韩某的时候,

穿一个深色格子衣服,

还戴眼镜。

他觉得这个人还比较实,

但没想到他这么激进另一名犯罪嫌疑人在案发时驾驶汽车的李某则是在昨天中午到北京市公安局大兴分局投案自首的。

有记者随后来到李某家所住的李区,

采访到了李某的母亲,

他今年应该是四十九岁吧。

然后去年十二月底,

刚从监狱里释放出来,

据说去年被释放后,

李某和母亲的交流并不多。

李某的母亲说,

呃,

他平常也比较孝顺,

但是他就经常唠叨,

他不想让李某经常跟他一些朋友出去玩什么的,

发完那个事儿以后,

李某的母亲是从邻居。

那得知这个消息的,

因为他那他事发的时候,

李某是开着车嘛,

第二天他的车被拖走了,

然后他母亲就以为他跟别人打架,

然后要赔钱,

所以把车拖走了,

也不知道这么恶劣,

或者临走的时候,

他母亲也原来自己跟我说,

没把儿子叫好,

自己也觉得挺对不起大家的。

当这个母亲喃喃的说,

我没有把儿子教好,

挺对不起大家的时候,

我不知道这个母亲心里在想什么。

可是我想听到的人一定都会想到那句话,

我们的现在和未来都是一个谜,

而我们的谜底就藏在过去。

我们的童年,

我们的成长经历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累积了。

现在的我们那么韩某和李某他今天做出这样的行为,

跟曾经的他们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我们也非别找到了关关资料料,

我们非非清晰晰的把它放在这个ppt上,

做了一个比较。

韩某和李某。

当我们在比较他们的个人信息的时候,

我们发现他们都曾经有过刑满释放的经历,

也就是说他们都分别坐过牢,

一个是十七年的牢,

一个是十六年的牢。

那这个时候我们非常希望能够问一下李教授,

当您看到这样的资料的时候,

当您看到他们曾经做过超过十五年牢的时候,

您觉得此时此刻他们的这种残忍和这段经历有关系吗?

嗯,

我认为应该是有关系的这个案件,

让我想到这个今年的呃前期有一个咱们违庭的一个问失,

然后杀婴儿的案件。

那么我认为这些人呢,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也就是说,

刚才我提到他们在情感上面有严重的缺失。

那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家庭是就是他个人的这种家庭,

亲情的关系并不是很完整的。

那么很多人呢,

他可能身边没有没有接触触这样的的景,

甚至他自己没有过过孩子。

所以呢他没有有种种,

我讲的人都应该有的一种情感。

那么这个过程呢有很多的这杂杂背背景,

有些人呢他早年庭庭教育的一个问题。

这个些呢是他自身的一些性格或者人格上问问。

那么们看看呢,

这个几个人呢,

他们事实上呢是他们违法行为在前,

然后才是以一个服刑的过程。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这个问题归到服刑上。

也就是说他们在服刑之前,

他们已经有行为上的表现了。

那这种表现就跟他们心理上的问题是有关的。

嗯,

而我特别看到的刚才信息的细节是他们是尤其韩某某六六年,

因为盗窃罪数额巨大,

被判处了无期徒刑。

后来改判没了,

十七年,

在一二年十月刚刚刑满释放,

那我们也找到了另外相关的资料。

我们看一下韩某是一九七四年生人,

一九九六年在他只有二十二岁的时候,

他就因为盗窃罪数额巨大,

被判处了无期徒刑。

而且我们找到他的资料非常的少,

只有一个他的邻居提供的消息说,

十几岁的他经常和同住在这个楼的几个孩子一块玩,

每天都不怎么着家。

而除了这个资料之外,

我们就没有看到任何其他的信息了。

那您透过这些信息您能不能分析出来?

那我们知道这种人格的一种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嗯,

我认为刚才我提到他的亲情的这个情感方面的问题哈。

我们知道人性这个问题啊,

有时候你看他这个作案,

我们可以说他是毫无人性。

那么这个人性的核心是什么?

我们在研究究理理当中中,

你会发现情感是人性很重要的东西。

那么情感怎么形成的?

其实人呢本身他是有情感的过程。

那但是呢情感他还是有一个抚养的过程。

也就是说他是和母亲的那种在相互的这种交流过程当中形成的。

然后呢他会扩展这个情感发展。

那我们知道一般情感是从母亲然后家庭,

然后然后到伙伴,

然后到他这个成熟的朋友这样一个过程。

那如果一个人他因为某种原因,

比如说像这个两个人啊,

他早期早年因为犯罪,

那进了监狱。

那这个过程当中呢,

他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这个代代价是这个代价的过程当中呢,

让他的情感仍然是有缺失的。

所以这个案件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如何去去就是完善这些人的情感,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可是如果说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

他从小比如说和母亲和父亲的关系不是特别融洽,

或者说因为一些客观原因,

从小没有得到特别多的爱,

那就让他在成人之后会做出这么凶残的行为吗?

这彼此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吗?

呃,

有联系,

我们知道有些事情呢他是一个阶段性的时期性的。

但有些东西呢他会是终身的当人的早期的情感在抚养过程当中有缺失的话呢,

就会慢慢变成一个人格的问题。

那么我们知道他一旦出现人格的问题的话呢,

到成年再去改变,

他就很难了。

所以呢对于成年的这种具有危险性的人呢,

现在我们很多的犯罪学领域,

在研究一个问题,

就是危险人的评估。

那么危险人评估呢,

其中有几个方面,

一个是在量刑方面,

还有一个就是释放之前那这两个阶段的评估呢,

实际上也是来预防他们犯罪问题的。

所以像这方面就这个案件再次证明这一点就是有些人把他犯罪之后他服刑,

尽管他可能在监监狱当中表现的很老实,

那是因为被监管,

但他本身的一些心理问题是否解决,

包括我们讲的一些情感方面的表现是否正常。

那么这些呢都需要我们今后由于改善来来通过评估来鉴别出这些人或者加强对他们进行的教育,

或者呢在他们出来以后,

还要定期的对他们进行一些帮教。

嗯,

那您觉得这样的一个人群是一个特殊人群吗?

还是说呃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要警惕自己在行为过程当中有这自己之前的曾经缺爱的或者缺少情感的这种影子。

我们要做这样的警惕呢嗯是要有的认我认为这里头它实际上有一个利气气问问题。

就我们讲的一种就是很很暴的,

很很邪气的那种情绪。

我们知道人呢这个情绪呢,

他往往跟他的生活跟他的精力有关。

那这个案件我们看到他的这个行为和他的心理都是有理性的。

这个力气很重的。

也就说一个小小的这个争吵根本不至于做出这么强烈的反应。

所以在这方面呢,

我们可以看到这这个情绪这个问题呢实际上是很多人都会有的。

很多人甚至说啊这这个这种争吵有时到最后会都会失控。

但事实上呢,

我们人他是有理性的动物人,

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嗯,

所以我们也特别做了一些资料的分析,

看到所谓的戾气,

就是当我们遇到事情使用这种很的或者斗勇的方式,

但暴力的极端的方式去解决的风气,

心理就是利器,

而怎么样从根源上来解决这种情绪的极端的暴力行为不再发生。

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短片。

七月二十五号,

公安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

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夏秋社会治安整治工作会议,

要求各地公安机关要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从源头上化解矛盾,

解决问题,

有效预防依法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要始终把打击矛头对准暴力恐怖活动,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涉枪涉暴杀人等严重刑事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

而当今天,

面对又一个孩子的离去,

舆论也都直指目前社会上处处存在的暴力之气。

而这样的暴力之气,

事实上,

每一个人都感同身受,

我们都是受害者。

而我们需要做的不应是无力的感叹。

而是行动阻止这样的暴力继续恶化,

这是我们的共同使命。

这是我们要共同去面对的事情。

就是当我们看到了,

比如说当气温越来越高的时候,

有一些人在拥堵的路上可能会狂躁的按喇叭可能有一些人在网络上以为自己可以消除掉自己的身份,

就去宣泄个人的情感使用非常恶劣的语言,

包括可能很多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为了一点点小事,

你就会暴躁,

你会焦虑,

你会因此而去攻击别人。

这种行为可能就是社会的利器或者个人的利气。

那我们非常希望能够问一下李教授,

当我们来看到戾气有存在的时候,

或者说这种戾气并不是个案,

可能他在很大的程度上,

在一个群体当中都有存在的可能的时候,

怎么样才能够找到源头去消除掉他们。

嗯,

我认为这有两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一个呢是我们在呃各种宣传当中呢,

要加强这个心理学的宣传,

让人们了解人的心理活动是怎么回事。

那么人呢他毕竟是一个这个生命体,

他是有感受的,

他也会有一些表现。

那么这种感受强烈的时候,

他可能也会表现强烈,

但是人他仍然是一个理性的动物,

他能够克制自己。

所以通过一些心理学的一些方法,

告诉大家怎么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认为无论是在社会当中,

还是在家庭当中,

有的时候情绪都是伤人伤己的。

那么还有一个很重要一点呢,

我认为我们这个人的情绪控制呢,

应该是从小来培养。

那么这个比如说我们从幼儿园从小学当孩子们发生冲突的时候,

我们不要去非要搞清谁对谁错,

而是要教会孩子说对不起。

那么在生活当中呢,

人和人之间发生冲突,

这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那么有的时候你会也会对不起别人,

别人也会对不起你。

所以当我们冲突的时候,

我们大家都以行在前知在后。

也就是说孩子的时候就告诉他,

当你跟别人冲突的时候,

你先说一声,

对不起,

可能双方的这个很多问题都会化解。

相反大家都要争着你对我错,

你死我活。

那么这个往往会把问题激化。

嗯,

就像我们在说到环境的时候,

时时我们每个人都都到环环境影响,

想有一个大的环境。

但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小的环境。

其实我们每一个内心当中都有一个美好的自由的裁量权,

也就是无论这个大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时候,

无论你受到了什么样的一些客观的对待的时候,

你自己都有权利,

有责任去美化你内心的环境,

这是有选择和有希望的。

而说到大的环境,

我们来看看,

其实在国外也有一些类似的事情发生。

我们通过短片了解二零一一年七月二十二号,

位于奥斯陆市中心的挪威政府办公七大楼一带发生威力巨大的爆炸。

挪威政府办公大楼以及旁边的财政部大楼都在爆炸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惨案,

造成近百人死亡。

三十二岁的吉右翼男子安德斯比赫林布雷维克正是爆炸案的凶手布雷维克的亲友及同学邻居回忆说,

父母失败的婚姻,

不幸的童年生活偏执的性格,

以及对自身血统的盲目崇拜和排外情节,

使得布雷维克的思想和人生发生扭曲,

人生轨迹被改变,

逐步成为一名制造挪威自二战以来最大惨案的冷血杀手。

看到这条新闻,

你会想到当时在新闻频道滚动所播出的这条新闻背后,

我们做了很多的分析,

而我们也找到了一个相关的案例,

就是二零零八年日本在六月八号的中午,

东京的秋叶园发生了一起杀人血案。

他的杀人者是八零后的青年加藤智大。

他因为和同事的关系僵化而产生了厌世的情绪。

在闹市区驾驶卡车撞击挥刀砍杀路人,

最终造成了七死十伤,

这是谁都不想去面对的悲惨的结局。

但是我非常想了解李教授,

那在所有的这些有力气的人的身上,

到底有没有一个共性呢?

呃,

我认为他们有,

也就是说刚才我们谈到的这个每个人的他的心理都是有一个过程的。

我们认为人的心理是有规律的。

那么这规规律呢往往是什么?

他今天的表现是有一个过去的,

所以真正我们要预防人的心理问题。

因为遇到到这种案件,

大家都会的。

哎呀,

怎么会遇到这种人这种人么礼可的那这这种人怎会出现的的?

甚至有时候我们会平接他的触触的的时候,

遇觉觉这这人是很有礼貌的,

但他内心他是有问题的。

那么这些问题往往他产生在哪?

我们要分析的话,

就是他的早年,

也就是说他的家庭,

他的亲情以及父母对他的一种情感方面的教育。

所以呢我认为真正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要减少这样的人,

减少这样的危害。

很重要一点,

我就是我们要重视家庭的亲情的关系。

父母要多关爱孩子,

要给他一情感,

让他知道人和人之间呢是一种互相温暖的关系,

而不是彼此你死我活的关系。

那么在这种,

而且我认为社会呢我们也应该多播一些这个带有一种人性的温情的这种这种故事啊,

包括这个社会伦理片,

让我们去感受到我们生活当中,

你应该多一些温情,

少一些利器。

那我觉得这些呢都会对人们发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人减少这种危害行为。

那您觉得对于那些潜在的寒谋们或者潜在的加藤巨大。

这些人们有没有一种预防的措施呢?

呃,

我认为现在还是这种犯罪比较难预防的,

因为他表现为突发。

虽然他人格上有问题,

他心理上有严重缺陷,

但当他不做出危害行为的时候呢,

可能社会相对还比较难。

当然呢,

我们看到这这起案件两个人呢,

他都有前科,

包括括春那个倒车杀鹰案件的那个案犯,

他也有前科。

所以现在我认为在刑满释放一些案犯的时候呢,

应该对他们做一个心理评估,

甚至也包括他们释放之后的一些心理方面的一些跟上啊,

就是说治疗啊咨询啊这方面的服务工作。

那么以减少他们回归社会当中出现的一些异常。

嗯,

谢谢李教授的分析。

是的,

我们在看到这个社会是否能进步的过程当中,

会经常问这样一句话说,

当这个社会充满了个人戾气的时候,

这个社会就会失去爱的能力,

也会失去就事论事的能力。

所以无论大的环境和小的环境在怎样发生着纠结,

都希望保持理性,

是我们为人的尊严和本质。

感谢收看今天的新闻,

一加一,

我们明天再见。

创建时间:2024-10-27 12:24